12 resultados para Allium cepa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30,90,180Gy3种剂量的12C6+重离子束辐照大葱种子,研究其在细胞水平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并进行RAPD分析。通过与M1代的研究结果比较后表明:经过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照射后能有效地诱导大葱细胞形成微核和染色体畸变,这种诱变效应,在M2代仍然有所表现。M1代大葱结果期的株高、白长、花序直径和种子产量随辐照剂量增加产生明显差别,其中30Gy辐照组增幅最大。大葱总水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含量在30Gy组中积累最多,在90Gy组有明显下降。与M1代一致,M2代中大葱染色体微核率及RAPD分析所得的DNA多态性比率仍然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但比率整体下降;说明高能量重离子辐照造成的DNA变异在M2代被修复和淘汰。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Polyploid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erating the current high diversity of plants. Studies of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diploids and derivative autopolyploid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cryptic speciation of polyploidization within species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morphology.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designed to examine distributions of infrageneric diploids and polyploids on the Asia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QTP). Allium przewalskianum occurs widely on the QTP and in adjacent regions, at altitudes ranging from 2000m to 4500m. We collected a total of 844 individuals from 62 populations and determined their cytotypes over the entir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is species. Tetraploids tend to occur at high altitudes; however,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oidy and altitude was only margin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tact zones between diploids and tetraploids were recorded on the eastern QTP from north to south. Four populations were found to harbor both cytotypes, but no triploid individuals. The wider distribution of tetraploids may be mainly due to their greater colonization ability in the new niches created by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oscillations in the QTP region. Our results offer a fundament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evolutionary origins, adaptations and cryptic divergences of polyploids within this species complex based on molecular and/or ecological examinations in the future.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Milula, a monotypic genus endemic to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as found to be nested deeply within Allium by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despite the aberrant morphology. It remains unknown what had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evolution of morphology and origin of this exceptional species. In contrast to a previous report of its karyotypes with 2n = 16 = 8M+8SM (2SAT), similar to most species of Allium, a rather different karyotype, 2n = 20 = 4M +10SM+6T (2SAT), was found in examined 31 individuals from 6 populations of M. spicata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Tibet. Karyotypes of 7 Allium species occurring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re further reported. The basic number x = 8 was confirmed for all of them and their karyotypes consist mainly of metacentric and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s with rare subterminal and terminal chromosomes. The karyotype of M. spicata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ost Allium species occurring in the plateau through a complete comparison of all available species in this region and adjacent areas. However, the same chromosome number and similar karyotypic structure were found in A. fasciculatum of Sect. Bromatorrhiza, indicating a possibl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ut this similarity is contradictory to the preliminary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at Milul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 cyathophorum of Sect. Bromatorrhiza with x=8, but the other species with x=10 and 11 in this section were clearly placed in the other clade. We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paralleling evolution from x=8 to x=9, 10 and 11 with increasing asymmetry of karyotype possibly due to the chromosomal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might occur separately in the two recognized phylogenetic lineages of Allium. In addition to aneuploidy and following change of the chromosomal structures, the habitat isolation due to the recent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oscillation,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origin of Milula and other endemic species (genera) with aberrant morphology from their progenitor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日益加剧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危害到了全球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植物中的重金属抗性机制并应用于环境修复和绿色农业是植物科学和环境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的交叉点和新的生长点。为了了解植物重金属抗性的分子机制,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重金属抗性植物材料大蒜(Allium sativumL.)和绊根草(Cynodon dactylon)中分离重金属抗性相关基因,并研究它们在重金属抗性机制中的功能。 在高等植物中有迹象表明,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低分子量蛋白.类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ins Like,MTs Like)和一类具有Y-(Glu-Cys) n-Gly特殊结构的多肽一植物络合素(Phytochelatins,PCs)在重金属抗性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人们对于同一种植物中这两种重金属结合肽作用的相互关系还缺乏了解,同时对于MT Like基因以及PCs合酶基因在同一种植物中的表达模式如金属离子专一性、时空表达特点等,还投有文献报道,因此本文将首先以这两个基因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RACE的方法,从大蒜中分离得到了类金属硫蛋白(MT-Like)的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AY050510),PCR和SoutheLrn Blot分析表明,大蒜基因组中不仅存在类金属硫蛋白基因,而且可能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对获得的MT Like cDNA进行的序列分析及同源性分析表明,大蒜MT Like cDNA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73个氨基酸,其中12个为半胱氨酸,占氨基酸总数的1 6.4%,并与其他植物如水稻、小麦、紫羊茅草中的类金属硫蛋白基因同源性较高,其中最高达89%。对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分析表明在N-端、c-端结构域中分别含有3个典型的金属硫蛋白的结构模式Cys-Xaa-Cys,属于典型的Type-1类金属硫蛋白。这些Cys-Xaa-Cys特征结构表明大蒜MT Like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结合二价金属离子。重金属胁迫下大蒜根中MT Like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检测表明,MT Like基因的表达受重金属离子Cu2+、Cd2+的诱导,暗示MT Like基因在大蒜对重金属的抗性中有重要作用。此外,用能谱电镜技术研究大蒜中重金属的积累与分布,以及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分析MT Like基因的表达定位与重金属的积累、转运的关系已在进行之中。 植物络合素也是富含巯基的多肽化合物,在重金属抗性中起重要作用。由植物络合素结构中存在的Y一酰胺键或β-Ala可知PCs不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而是以GSH为前体的酶促反应产物。目前已知y一谷氨酰半胱氨酸二肽转肽酶(简称为PCs合酶,phytochelatin synthase,PCS)是PCs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编码这一关键酶的基因目前已在小麦、拟南芥菜和裂殖酵母中克隆。由于这一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较低,其克隆较困难。本研究通过设计植物络合素台酶基因简并引物,从大蒜中扩增得到了345bp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此序列的翻译产物与已知的植物络合素合酶同源性最高,此cDNA序列应为大蒜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AF384110)。目前大蒜植物络台素合酶基因的全长序列的扩增,以及这两种与重金属抗性有关的基因(MT Like,PCS)的表达模式仍在研究中。 本文还尝试了利用酵母重金属敏感突变株M379/8功能互补的方法从重金属抗性植物绊根革中分离新的重金属抗性相关基因。构建了用于转化的酵母质粒表达文库,探索了酵母转化体系建立的条件。曾尝试多种转化方法,并对其中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改进。下一步的工作将集中在合适的酵母突变体的筛选或穿梭表达载体的选择标记基因替换上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重金属治理方法花费较高并且过程非常繁琐。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经济并且有效的利用植物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方法。植物络合素是一类植物体内络合重金属离子的多肽,它已经发现于多种植物与微生物中。植物络合素合酶是催化GSH合成 植物络合素的关键酶。因此揭示植物络合素合酶的分子机理对于了解植物对重金属抗性的机制又很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关于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非重金属的植物中:拟南芥与小麦。许多关于该基因结构与功能的问题依然很不清楚。大蒜是一种能够抗很高浓度重金属的植物。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大蒜这种重金属抗性植物对以下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 测量了大蒜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表现,并得出大蒜是一种具有重金属抗性的植物; 2. 我们从大蒜中克隆出一个新的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该基因全长1868bp,包含一个 506个氨基酸的开放读码框并编码一个55.8KD的蛋白。该基因转译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十二种物种的植物络合素合酶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3. 酵母功能互补试验证明表达AsPCS的酵母可以比对照耐受更高浓度的镉与砷。这表明AsPCS的转译产物在酵母与植物的重金属的耐受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4. RT-PCR的结果表明,经过重金属Cd2+的胁迫,AsPCS在根中与茎中的表达量都有提高,这说明AsPCS的调控是发生在转录水平上的。另外通过比较该基因在相同处理条件下根中与茎中的表达量,我们发现AsPCS在根中的表达量远高于茎中; 5. 原位杂交显示AsPCS主要表达于根的表皮、顶端分生组织、韧皮部,并且当重金属压力提高后,表皮的表达量明显提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和植物络合素(phytochelatin,PC)是植物中能够与金属离子结合的两大类多肽。二者均富含Cys,但前者是mRNA的编码产物,后者是酶促反应的产物,植物络合素合酶(PCS)则是合成PC的关键酶之一。目前已发现许多植物同时存在金属硫蛋白基因和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研究重金属胁迫下这两类基因的表达对了解植物的重金属抗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为培育能用于植物修复的品种提供新思路。 本论文从大蒜中克隆了一个type 2 MT基因,命名为AsMT2a,将其在大蒜中的表达模式与大蒜的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AsPCS1)进行了比较,并对二者的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的重金属抗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 1. AsMT2a基因全长525 bp,编码79个氨基酸,其中有14个Cys 残基。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Cys的位置和数目与来自其它植物的type 2 MT蛋白的完全一致。 2. RT-PCR的结果显示,大蒜根部AsPCS1的表达在Cd处理的短期(1 hr)内迅速增强,同时PCs含量也大幅度增加。但AsMT2a的表达在Cd处理10 hr后才有明显的增加。说明AsPCS1可能在植物对重金属的急性解毒方面起主要作用,而AsMT2a则在植物对重金属长久耐性中的离子平衡方面起更大作用。暗示在大蒜暴露于Cd胁迫的不同时期AsPCS1和AsMT2a基因可以互相协调而对重金属胁迫作出反应。此外,在不同胁迫条件下,AsPCS1和AsMT2a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Cd、As和热激可以促进根中AsPCS1的表达和PCs的积累。 3.将AsPCS1和AsMT2a转入对砷和镉敏感的酵母菌株 FD236-6A中,RT-PCR的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均可在酵母中稳定表达,对转化子的重金属抗性实验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可提高转化子对砷和镉的抗性。 4.将AsPCS1和AsMT2a 置于 CaMV 35S启动子下转入拟南芥中,RT-PCR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可在拟南芥中表达。有趣的是,AsPCS1在拟南芥中存在两个转录本,且二者均具有完整的ORF,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相差38个氨基酸。说明部分AsPCS1在拟南芥中经过了精确的剪切和拼接过程,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5.在Cd 胁迫下,AsPCS1的超表达拟南芥的生长好于野生型植株,主要表现在转基因拟南芥的根较长,根数目较多;但在As胁迫下AsPCS1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没有明显的差别。与此不同的是将AsMT2a转入拟南芥后,转基因植株的As抗性明显增强,同样表现在根长度和根数目上。进一步将AsPCS1和AsMT2a同时转入拟南芥进行超表达,在Cd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好于野生型植株,且种子萌发率也较高。 6.Cd和As胁迫下,AsPCS1过表达植株的PCs含量增加,同时Cd和As的积累量也明显增加,其中Cd胁迫下Cd含量增加最多,平均比野生型对照增加4倍;而As胁迫下As含量比野生型对照增加1.2倍。在Cd和As胁迫下,AsMT2a过表达植株的Cd和As积累量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增加1.4倍和0.8 倍。双价基因AsMT2a +AsPCS1过表达植株的 Cd 积累量是野生型的5.8倍,是AsMT2a过表达植株的2.4 倍,是AsPCS1过表达植株的1.2倍。 在克隆AsMT2a的同时,我们还从大蒜中克隆到了一个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命名为AsMT2b,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AsMT2b 全长520 bp,其开读框架为243 bp,编码80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5个Cys 残基。对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sMT2b的N端和C端domain内,Cys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与其它type 2 MT蛋白明显不同。 其N 端domain内的结构为CXXC——CXC——CXC——CXCC,C端domain 内的结构为CXXC——CXC——CXC。暗示AsMT2b 可能具有与其它MT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2.在较低浓度Cd(200 µM)胁迫下,AsMT2b的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24 hr内)的延长而降低,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500 µM)和处理时间延长(48 hr),其表达量又逐步增强,说明AsMT2b可能在胁迫强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方起作用。 3. 将AsMT2b转入对Cd和As敏感的酵母菌株FD236-6A中,发现AsMT2b对酵母As抗性的提高贡献不大,但可明显提高酵母对Cd的抗性。 4.对AsMT2b的超表达拟南芥的重金属抗性分析表明,与野生型植株比较,转基因植株具有较强的Cd抗性,表现在Cd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较高,根较长,侧根数较多。但在As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和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转AsMT2b的拟南芥对重金属的抗性不同于转AsMT2a的植株,前者的抗Cd性较强,而后者的抗As性较强。 5. Cd胁迫下,AsMT2b过表达拟南芥的Cd含量明显增加,平均比野生型对照植株增加70%,但各个株系的增加幅度不一致。 另外,我们还对CdCl2胁迫下,大蒜幼苗中镉的积累及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Cl2 胁迫下,大多数Cd在根部积累,而只有少量的Cd积累于叶片中。5 mM 和10 mM CdCl2 抑制SOD和CAT的活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二者的活性回复到对照水平或高于对照。在CdCl2胁迫下,POD的活性明显增强,同时脂质过氧化产物积累。这些结果说明镉胁迫下,植物细胞中氧化胁迫加剧,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是植物对次生氧化胁迫的一种适应策略。 综上所述,在重金属胁迫下, AsPCS1和AsMT2a之间及AsMT2a和AsMT2b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协调反应。这种协调反应可能是植物维持细胞内离子稳态的机制之一。而重金属胁迫下,过表达AsPCS1,AsMT2a或AsPCS1+AsMT2a的拟南芥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增加,表明这些基因可望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凋落物的分解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半干旱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草原生态系统为背景,针对凋落物分解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过程和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几种常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凋落物的混合效应(即非加性效应)及其机制,全球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效N、P和降水增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等。 通过对克氏针茅、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Trin.)、双齿葱(Allium bidentatum Fisch.)、野韭(Allium ramosum L. Sp. Pl.)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aertn.)的叶、茎、根凋落物的研究发现,叶和茎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的分解速率与初始C/N比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凋落物一般比叶和茎凋落物分解速率快,而且具有更快的养分周转速率。有些凋落物混合在一起分解后对分解速率产生了混合效应(混合凋落物的实际分解速率偏离于基于组分凋落物计算的预期分解速率),同时它们对养分(主要是N、P、Ca、Mg)的固定或释放被延后。混合效应发生与否以及混合效应的方向主要取决于组分凋落物的特点,而与凋落物多样性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混合凋落物对养分动态的负作用,能降低退化生态系统遭到干扰后养分的损失,而且养分释放时间的延后有助于某些植物更好地生长,有利于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植被结构的改善。 由于凋落物的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重大,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很可能对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非加性效应起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研究发现,具有不同初始N、P含量的凋落物(同一物种)混合在一起分解后产生了正的非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的强弱与组分凋落物初始N、P含量的差异大小有关。而且,非加性效应与P含量差异大小的相关性比与N的强,这可能与研究地点土壤中P的含量相对更为缺乏有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在有些情况下确实与非加性效应有关。 通过施肥和浇水试验,研究了全球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效N、P和水分的增加对具有不同生活型和化学组成的两种优势草原植物,即双齿葱和克氏针茅凋落物分解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向土壤中添加N肥或N、P复合肥,在短期内(100天)加速了这两种植物的分解速率。高质量凋落物(双齿葱)的分解更容易受到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而低质量凋落物(克氏针茅)的分解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更敏感。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增加会提高分解凋落物对养分的固定,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中养分的保持。双齿葱对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的碳循环和养分动态的贡献,比克氏针茅要更大。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动态进行模拟时,需要对不同化学组成的凋落物分别加以考虑。 本文还探讨了土壤有效N长期增加后对两种优势草原植物(克氏针茅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凋落物分解的综合影响,并进一步区分了由土壤有效N增加引起的凋落物质量改变的间接作用和土壤状况改变的直接作用。结果发现,土壤有效N长期增加后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显著加速了分解凋落物对养分的固定,这可能是由于凋落物质量对分解的促进作用和土壤状况对分解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的原因所造成的。向土壤中添加N素后,地上部植被生产力不可避免的会提高,尽管短期内会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但从长远来看,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不会产生影响,所以估计土壤有效N增加后最终会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净碳储量。 通过本研究,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半干旱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验证了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非加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证明组分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对这种非加性效应确实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说明全球变化对不同植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因研究时间长短的不同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会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草原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的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为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非加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对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的认识和模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养分回收是植物衰老时,养分从衰老组织向活的组织体转移的一种过程。该过程延长了养分在植物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了植物保持养分的能力,因此是植物适应养分贫瘠生境的策略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包括降水格局改变和氮(N)沉降增加,改变了生态系统正常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可能会对植物的养分回收特性产生影响。研究不同N、磷(P)、水梯度上,植物物种养分回收特性的响应格局,对于预测N沉降增加和降水格局改变对物种养分利用策略的潜在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实验站长期施N肥实验(0,1,2,4,8,16,32,64 g N m-2 yr-1等8个水平)为研究平台研究了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中优势植物养分回收随N素添加梯度的变化,同时结合三个盆栽控制实验(施N肥实验:0,0.5,1,2,4,8,16,32,64,128 g N m-2等10个水平;施P肥实验:梯度同施N肥实验;控水实验:3600,4000,4500,5143,6000,7200,9000,12000,18000,36000 mL pot-1等10个水平),主要探讨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养分回收效率(从衰老组织中回收转移的养分百分数,RE)和养分回收度(以枯叶中养分浓度衡量,RP)以及其它叶片养分特性(绿叶养分浓度和比叶面积SLA)对环境因子改变的响应格局。同时,我们还调查了枯叶C:N比和C:P比等参数,研究环境因子改变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连续4年施N肥显著降低了五个物种叶片N素回收度(NRP),对P素回收度(PRP)的影响在各物种间差异较大,但低N提高了多数物种的PRP;物种间,冷蒿(Artemisia frigida)RP(枯叶N和P浓度分别为14.3±2.0 mg g-1和0.68±0.09 mg g-1)最低,砂韭(Allium bidentatum)(N:5.2±0.2 mg g-1,P:0.12±0.01 mg g-1)最高。沿施N梯度,N素回收效率(NRE)的变化趋势在物种间差异较小但在方法间(叶干重水平,叶面积水平和单株水平)差异较大,而P素回收效率(PRE)的变化在物种间和方法间差别都较大。叶干重水平和叶面积水平上,NRE在四个物种中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RE只在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中显著降低,其它三个物种变化不显著。单株水平上,所有物种NRE(除了克氏针茅)和PRE均与施N量梯度无显著性关系。物种间,砂韭的RE最高(>80.0%),冷蒿和星毛委陵菜最低(<60.0%)。方法间,叶片水平上的RE均高于单株水平上。沿施N肥梯度,两个禾本科物种SLA无显著变化规律,而其它三个物种SLA表现出先增加后变化不大的趋势。物种间,最高和最低的SLA分别表现在冷蒿和克氏针茅。沿施N肥梯度,五个物种C:N比呈先显著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物种间,最大和最小的C:N比分别出现在砂韭和冷蒿。 2)盆栽施N肥实验中,一定范围内,施N肥显著提高了羊草地上地下生物量、SLA和绿叶N浓度,显著降低了C:N比、NRP、NRE和PRE,但对绿叶P浓度、叶片PRP和C:P比无明显影响。平均枯叶N浓度和枯叶P浓度分别为16.2 mg g-1和1.01 mg g-1,平均NRE和PRE分别为46.1﹪和58.1﹪。10月时,地下生物量和养分积累均高于地上部分。 3)盆栽施P肥实验中,一定范围内,施P肥显著地提高了羊草地上地下生物量、SLA、绿叶N浓度和绿叶P浓度,显著降低了C:N比、C:P比、NRP、PRP和PRE,但对NRE无显著影响。平均枯叶N浓度和枯叶P浓度分别为9.9 mg g-1和7.43 mg g-1,平均NRE和PRE分别为58.2﹪,平均PRE为56.1﹪。10月时地下部分生物量和N库积累均高于地上部分,而P库在两个部分间差别不大。 4)盆栽控水实验中,一定范围内,供水量增加显著增加了羊草地上地下生物量、SLA、NRP、PRP、PRE、C:N比和C:P比,显著降低了绿叶N浓度,但对绿叶P浓度和NRE无显著性影响。平均枯叶N浓度和枯叶P浓度分别为10.4 mg g-1和0.32 mg g-1,平均NRE和PRE分别为54.4﹪和76.8﹪。10月时,地下部分生物量和养分积累均高于地上部分。 以上结果表明,N、P和水分因子的改变影响了植物生物量和养分分配、叶片养分特性、养分回收能力以及枯叶分解质量等,且不同梯度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未来全球变化包括N沉降增加和降水格局改变可能影响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和凋落物分解特性,进而可能对植被-土壤系统养分循环产生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而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同时凋落物的分解反过来又影响了物种的组成和多样性。本研究在内蒙古草原应用分解网袋法,通过功能群去除产生不同的多样性梯度。研究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实验分为相互补充的三个部分,(一)、分解微环境实验研究了功能群多样性变化引起的分解微环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二)、凋落物组成实验研究四个功能群的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细叶葱(Allium tenuissimum)、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的15种不同组合方式的单种或混合凋落物在相同的分解微环境下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三)、综合分解微环境和凋落物组成两种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因素,从15种多样性组合的去除样方中收集的单种或混合凋落物放回原样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群多样性,相应地物种多样性高的样方中,其微环境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两个生物特性差异较大的物种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和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在功能群多样性高的样方中与多样性低的样方相比均表现出高的分解速率;混合凋落物的分解具有非加和性效应。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其初始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当混合凋落物在功能群多样性不同的环境中分解时,重量降解速率与环境中的功能群多样性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氮流失与功能多样性成正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群落中凋落物组成和凋落物多样性相比,前者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决定性因素;与地上存活植株的生物学过程相比,凋落物分解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在生物多样性更高的区域,可以显著地增加氮的循环过程,有利于提高群落生产力。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 1 简介与实验大蒜(Allium sativun L.)系石蒜科葱属植物,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大蒜作为民间药物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我国用大蒜作为药物有悠久的历史,大蒜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广大化学家的重视,对大蒜的分析国内外均有报道。Stoll 等人认为大蒜的主要成分是大蒜辣素(Allicm),其结构式为 CH_2=